芜湖钢结构工程安装中如何加强屋架支撑系统的强度?

2025-09-17

芜湖钢结构工程安装中屋架支撑系统强度加强方案

1.jpg

一、芜湖地区环境荷载特征

风荷载

冬季主导风为东北风,夏季偏南风,春秋季偏东风,年最大风速18m/s,年平均风速2.9m/s。

设计需考虑风荷载对屋架支撑系统的横向稳定性影响,尤其需防范台风引发的屋面檩条变形及围护系统脱落。

雪荷载

50年一遇最大雪压为0.49~0.62kN/m²,100年一遇达0.61~0.77kN/m²。

需确保支撑系统能承载积雪荷载,避免屋架失稳或坍塌。

地震影响

芜湖处于地震带,需考虑水平地震力对节点焊缝、螺栓连接及柱脚锚栓的潜在损伤。

地震可能导致低周疲劳、应力集中及节点区域板件局部失稳。

二、支撑系统常见强度问题及成因

设计缺陷

空间支撑体系不完整:屋面横向水平支撑与柱间支撑未布置在同一跨间,导致无法形成独立传力体系。

风荷载传递路径中断:屋面支撑未与山墙抗风柱协调,风荷载无法直接传递至支撑节点。

刚性系杆不足:未验算檩条替代刚性系杆的承载力及刚度,导致侧向刚度不足。

材料与施工问题

焊缝质量低:角焊缝仅达三级标准,重要节点未提升至二级,存在探伤盲区。

节点应力集中:螺栓孔、焊缝余高等几何突变引发应力集中,加速疲劳损伤。

连接松动:螺栓未按规范紧固,柱间支撑偏心受力,降低整体稳定性。

三、针对性加固措施

1. 优化支撑系统布局

空间支撑体系整合

确保屋面横向水平支撑与柱间支撑在同一跨间布置,形成独立传力体系。若无法在端跨设置,需在第二开间增设刚性纵向系杆,并将第一开间传递杆件设计为压杆。

增设纵向水平支撑:在柱列不同柱距或高低跨区域增设纵向水平支撑,调整结构抗侧刚度分布,减小柱间位移差异。

封闭式连续支撑:对局部凸出、抽柱等不规则平面,设置纵横向封闭连续支撑系统,提升整体抗侧力。

典型节点构造改进

屋脊与柱顶压杆:在屋脊和柱顶处设置钢管或双角钢刚性系杆,确保水平力传递路径简捷。

交叉支撑夹角控制:屋盖水平支撑交叉杆与竖杆夹角控制在30°~60°,避免自重挠度过大。

2. 材料与截面加固

杆件截面补强

上下弦杆:采用加焊角钢或钢板(如图2a、b、c所示),增大截面面积,提升抗压/抗拉能力。

腹杆:对弯曲杆件采用圆钢或钢管补强(如图3a、d),维持截面形心不变。

拉杆优化:采用高强度圆钢或钢管,减少截面尺寸,降低焊接工作量。

刚性系杆强化

优先采用钢管或双角钢作为刚性系杆,替代檩条时需验算其压弯承载力及长细比(≤200)。

在屋脊处增设刚性系杆,确保屋面横向支撑直腹杆的稳定性。

3. 节点与连接改进

焊缝质量提升

重要节点焊缝提升至二级,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测,确保无裂纹、未熔合等缺陷。

焊接时采用小线能量、分段退焊法减少变形,优先使用CO₂气体保护焊。

螺栓连接优化

柱间支撑交叉杆端部采用单螺栓连接,并确保与柱中心交于一点,避免偏心受力。

高强度螺栓分初拧、终拧两次紧固,扭矩值达标后进行超声波检测。

隅撑增设

在刚架斜梁下翼缘与檩条间增设角钢隅撑(L40×4),夹角≥35°,防止梁下翼缘受压失稳。

隅撑采用螺栓连接,全跨度内设置,重点加强支座附近区域。

4. 预应力与卸荷技术

预应力拉杆

在屋架下弦节点设置撑杆式结构,通过张紧拉杆改变应力分布,卸荷时需验算杆件内力是否变号或增大。

卸荷前对薄弱杆件进行临时加固,避免施工期间结构失稳。

临时支撑卸荷

采用临时支柱(如吊车桥架脚手架)转移荷载,确保卸荷过程安全可控。

卸荷后对原结构进行承载力复核,保留20%以上的安全储备。

5. 抗震与疲劳防护

宽厚比控制

支撑板件宽厚比严格限制,防止往复荷载下局部失稳引发低周疲劳破坏。

对宽厚比超限的板件,增设加劲肋或采用更高强度钢材。

防腐涂层修复

灾害后检查并修复防腐层,避免盐雾或潮湿环境加速腐蚀。

对腐蚀严重构件进行更换或局部补强。

四、施工与维护建议

施工阶段质量控制

焊接工艺:采用小线能量、分段退焊法减少变形,优先使用CO₂气体保护焊。

螺栓紧固:高强度螺栓分初拧、终拧两次紧固,扭矩值达标后进行超声波检测。

临时支撑:卸荷前设置临时支柱,确保施工期间结构稳定。

运维阶段监测

定期检测:每半年检查节点焊缝、螺栓松动情况,重点监测台风、地震后结构状态。

应变监测:在关键杆件(如屋架下弦、柱间支撑)布置应变计,实时监测应力变化。

檩条变形检查:采用视觉检测技术识别檩条侧向弯曲,及时更换或加固。

五、总结

通过设计优化(空间支撑体系整合、刚性系杆强化)、材料加固(杆件截面补强、高强螺栓应用)、节点改进(焊缝质量提升、隅撑增设)及施工质量控制(卸荷技术、焊接工艺),可系统性提升芜湖钢结构屋架支撑系统的强度,满足当地风荷载、雪荷载及地震需求,确保结构安全与耐久性。


分享